第153页

朱棣觉得朱高炽有些异想天开。

对于大海,朱棣不认为长子比他更懂,于是仔细的说道。

“渔业本不丰,而倭寇从前朝就已猖獗,屡禁不止,因为倭寇有利,而我中国无利。”

“所以你皇爷爷禁止出海,杜绝倭寇获利,加上军事打击,双管齐下,我朝才逐渐消弭倭寇。”

“倭寇本已平息,不知为何今年又起。”

“如果不加以禁海,海上无法防备,倭寇从沿海屡次获利,尝到了甜头,哪怕军事打败倭寇,也禁绝不了,反带来大患。”

“至于海贸之事,你更不懂。”朱棣自信道。

“从旧汉西域通商,到故宋海上与波斯等国通商,此远洋之利,早已随着和蒙古人的战争,蒙古人征服了花剌子模,中断了贸易。”

“而我朝并不禁沿海贸易,与南蛮诸国的通商仍在进行,但要防备商人走私帖木儿,所以禁止民间通商。”

朱高炽了然。

不愧是下诏七下南洋的主,的确对海上贸易有一定的认知,看法并没有错。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汉朝陆地上的丝绸贸易逐渐示弱。

唐宋的海上贸易,主要对象是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是中西方的中转站。

把东方的商品,不光是留在本土贩卖,也运到西方去卖,中国的商人主要在东南亚,后世印度一带。

到了元朝,蒙古人征服了阿拉伯,因为战争,自然也就终止了与西方的贸易。

明朝建立。

虽然推翻了元朝,但是蒙古人在阿拉伯,印度的势力并未消退,所以海上远洋贸易是行不通的。

一直要到十五六世纪,蒙古在世界的舞台衰落下去,西方人才突破了这个枷锁,来到了东方。

但是东方北部的草原,是蒙古人的发源地,可没有西方这个便利,一直纠缠了两三百年。

所以在西方人到来之前,大明的海上势力,主要停留在东南亚。

总之。

明初的世界形势,不要想着远洋贸易。

因为世界都陷入了黑暗。

阿拉伯等地区不提,西方还处于愚昧的中世纪,互相征伐之中,自己都养不活,没有商品没有金银。

能摸得着的只有南洋极少特产地区的贸易,例如香料,是大明需要的。

日本还处于战国,朝鲜刚刚结束内乱。

但是朱高炽看重的是渔业。

“渤海是不同的。”

“渤海风平浪静,渔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渔业。”朱高炽向朱棣强调。

朱棣摇了摇头。

“你怎么解决倭寇?不解决倭寇,发展沿海捕鱼,岂不是为倭寇提供了利益。”

打到日本。

朱高炽把这句话压下了心里,这个想法不合时宜,以目前的生产力,太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