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在平壤和鸭绿江之间的区域每天都有发生,大明的探马和倭寇的细作彼此之间伏击搏杀,互相遮蔽,战斗虽然无声,可每天都有血淋淋的死伤。
……
祖承训的那次失败,让大明和倭寇双方都是变得谨慎了起来,到了现在,对倭寇这场战斗的指挥权已经完全在大明手里了,朝鲜最多也就是起个领路的作用,当然,他们也可以通过朝鲜境内打探些消息过来。
但提供的消息也让大明这边不太容易相信,比如说,按照朝鲜那边的线报,说是倭寇在平壤区域的军力不但没有增加,反倒是有所减少。
双方相持的这个阶段,大明一直不断的向边境汇聚人马,为什么倭寇反倒是在前线的重镇减兵,朝鲜那边提供的情报让大明的疑心更重,后来才由大明的探子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倭寇的确在平壤减少兵丁了。
因为平壤这边最晚被攻占,恢复耕种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没有多少粮食的产出,没有办法就地取得补给供给倭寇大军的第一军团,所以要有几千的士兵去往汉城一带就食,而且还要征发朝鲜民夫修路和修缮港口,为了能从朝鲜南部输送更多的粮食来到北方。
辽宁本身还有治安要维持,目前三总兵汇集在鸭绿江畔的兵马用作守御还是可以维持的,发动进攻实在是有点冒险,更不要说对方兵力对大明这边还有优势,所以这边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还是这样保持着相持。
朝鲜从国王到下面的臣子现在都是发了急,但大明朝廷对他们的态度也是一天冷过一天,原本还能去用哭秦庭的态度去各处哭诉告急,现在对方连面都不见了,完全将他们摒除在外,这就让大家无计可施了。
以朝鲜对大明内政的了解,也知道现在的局限在那里,知道目前之所以没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是因为主帅的人选还没有决定。
朝鲜国王李昖召集了手下的文武官员商议,辽镇李家他们是知道什么样的人,飞扬跋扈到了极点,虽然这李家据说也是朝鲜人出身,可从来没什么同胞的态度,如果让他们担任入朝的主帅,恐怕对朝鲜祸害不会小,今后李家对朝鲜也会继续盘剥,这样的人来到好处不大,最关键的是,祖承训的那个失败让朝鲜上下都是心凉了,原本盼星星盼月亮,指望大明的天兵一到,立刻摧枯拉朽的将倭寇赶出去,可几千骑兵就那么干脆利索的丢在了平壤城,而且还给朝鲜身上载了种种罪名,谁知道今后会有什么。
这王通的名声朝鲜上下自然也知道,他们和白山黑水的女真部落打过很多交道,自然知道王通的那次东征,对所谓的大明禁军战斗力也有一定的认识,更关键的是,朝鲜上下都知道王通颇为讲理,做事有章法,并不是那种蛮横的角色。
在这样的情况下,朝鲜君臣也有了一个判断,如果能尽快推动大明主帅确定为王通,那么明军就可以尽快的入朝驱赶倭寇。
朝鲜君臣也是开始运作,他们身为这件事的关联一方,有这样的选择还是有说服力的,而且朝鲜在京师也有这样那样的关系,手里的财货虽然不多,可有的放矢的话,效果还是有的。
在万历二十年十月左右,王通为帅的呼声越发的高涨起来,已经不光是出身天津卫的清流文官,还有一些素来的中立派,甚至一些自以为明白局势的官员都认为王通更加合适,而且宫内的动向也在变化。
司礼监掌印太监田义不喜欢王通,这个是天下皆知的,可司礼监提督太监邹义以及乾清宫管事太监赵金亮和王通的关系这个也是天下皆知,宫内的倾向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也是正常。
事态到了这个局面,不管是外朝还是内廷,争论反倒是不那么激烈了,因为大家知道,到了这个时候,应该是万历皇帝做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