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曹操、孙坚一定会冒进

舍下脸红脖子粗的张温,董虎再次看向揪扯衣角的刘辩。

“对于位高权重者,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是目的。”

“这件事情其实很简单,咱抓的佃户穷人、地主富户各半,三成佃租的结果很明显, 佃户会因此而减轻负担,地主也因此而减少收益,支持与反对的结果再明显不过了。”

“当然了,即便佃户老人明明知道三成佃租对他们有利,也会因为各大家族势力强大而不敢开口,或者富户拿出重利拉拢, 转而支持富户。正因这个缘故, 咱才让兵卒蛮横抓人, 而不是好言好语耽搁太多时间,就是为了避免各大家族的威逼利诱,尽可能的给予贫穷佃户公平公正的发言权。”

“佃户、地主各半,只要避免佃户受到地主的威逼利诱影响,最差的结果也是反对与支持五五开,三成佃租也能够得以实施。”

董虎说道:“想要做成此事并不复杂,但要进一步做好一些,比如达到七成、八成支持三成佃租的结果就困难一些,这意味着要有两三成的富户甘愿损失高佃租带来的利益。”

“夺人钱财如杀人父母,想要让人心甘情愿的放弃利益是很困难的事情,但这不代表就一定做不到,而一旦做到了,做到了七八成的人支持三成佃租,就会得到诸多意外好处,至于会有哪些好处……就当做是你的课业好了,今次你的太守课业是不及格的,希望你能自我检讨。”

“还有就是你要明白三成佃租的意义, 减轻百姓负担,就意味着增强了百姓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 同时也意味着百姓的需求多样化,比如百姓在缴纳了国家税赋后,缴纳了五成以上的佃租后,剩余的粮食只能维持在半饥饿活下去的状态,百姓就不会有钱财购买布匹缝制衣物,不会送孩子们去学堂读书,不会购买更加有效率的农具,不会添加生活用具,更不会买酒买肉改善生活……等等。”

“百姓太穷,不购买货物,市面上就不会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工匠们不会精益求精制造百姓喜欢的货物,商贾们也不会因此发财致富;不将娃娃送入学堂读书,百姓就不懂礼义廉耻、忠孝节义,而且稍有天灾人祸就会饥民遍地,处处造反,处处烽火。”

“百姓富裕,国家赋税得以保障,市面繁荣亦是开源生出新的赋税种类;百姓人人读书, 知礼守孝, 国家亦会太平康宁,与此同时呢,工匠增多,国家愈强,商贾增多,国家愈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仁者,天地人。天地本无心,人立之,立仁。”

“为生民立命,百姓以何为生?”

“农者耕田,工匠做工,商贾游走于天下。”

“农人耕种却难以自饱,工匠无工可做,商贾只能困于家中,可否曰立命?百姓不读书,可否曰续绝学?天下时疫不断,叛乱此起彼伏,百姓流离失所者众,可否曰天下太平?”

“朝廷因何三十税一,而不是十税一、十税三?”

……

“佃租不超过三成,为百姓减负,藏富于民,里面的好处很多,富户地主损失了些利益,但你要知道,富户地主毕竟是富户地主,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抗击各种风险,同时也能迅速转变成其他形式的富户,不一定仅仅只依靠高佃租来发财致富,诸如百姓衣兜里有钱了,富户们可以在城内开设店铺经商。”

“身为上位者要看的更长远一些,要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律法、民风民俗上考虑,你要明白,富户地主们剥削压榨佃户太狠了,实际上也是一种犯罪,而这种压榨下造成的社会动荡却需要国家来承担,甚至让无数百姓用性命来承担他们造成的后果。”

“回去后写份检讨。”

何太后、张温等人很意外看着董虎,但他好像没有发觉自己话语里有什么不妥,而是转而看向极为郑重的李蒙,是地地道道凉州将领。

尚未说话,董虎就是一声轻叹摇头……

“渤海郡太守袁绍自称车骑将军,领兵五万与河内太守王匡一同屯兵河内,冀州牧韩馥留守邺城,为其输送军粮辎重……”

“豫州刺史孔伷聚众三万造反,屯兵颍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