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性本善!”
荀子说:“性本恶!”
人性最初到底是善是恶?这个问题古代学者争论了几千年,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荀子虽然师从儒家,思想却偏向法家。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统治阶级所用的思想,就只剩下了儒家和法家,不是说独尊儒术吗,这里怎么还有法家呢?
其实百代皆行秦政法,秦朝就是典型的法家思想的国家,只不过因为很快就灭亡了,所以后来的朝代都不敢明着说,我效法的是秦制,所以指导思想用起来基本上就是外儒内法。
儒家是面子,讲究温良恭俭让,提倡孝道,提倡友爱,提倡兄友弟恭,提倡父慈子孝,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大家族的聚集,有了纠纷不要诉讼,要积极调解等等主张。
法家是里子,谁敢触犯法律,各种刑罚分分钟在等着你,毫不留情,这两家之所以水火不容,根本原因出在他们对人性的判断上面。
法家则提倡根据人性本恶的观念,制定了各种严刑峻法,由于不相信人性,更是制定了各种制度,来防范人的恶行。
儒法思想水火不容,但却谁也奈何不了谁。
《三字经》开篇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典型的儒家立场,自然受到了孔颖达的青睐。
孔颖达满意的点了点头,继续往下看,却越看越心惊,不由得沉浸其中,一字一句的咀嚼着这篇《三字经》,此书通俗易懂,又蕴含道理,篇幅不大,但是作为一篇儿童启蒙的书籍来说,已经不能再优秀了!
“人之初,性本善”、“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孩童成长的重要性,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为人子,方少时”、“首孝悌,次见闻”教导孩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且用黄香和孔融的事例来加以教育……
“知某数,识某文”,“此十义,人所同”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
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口而诵,心而维”、“戒之哉,宜勉力”教导了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道理,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成为一个“上致君,下泽民”的杰出人才!
孔颖达认为此书绝对是孩童的最佳启蒙读物,它给孩童带去的不仅仅是识字认字,不仅仅是文化典故,更是为人处世的哲理!
孔颖达不得不承认,就凭这本《三字经》,绝对能奠定汉王李恪的大儒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