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8页

如今这些人以及各地的家族和官员也在眼睁睁的看着中央的动作,北疆的议会试行被张辽完全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得到消息。所以各方势力都有自家人留驻北疆,蓟县尤其多。他们在得到新的消息之后,会利用各种渠道将消息送回本家。

不过张辽也没有白白让这些人如此轻松,军情司和张家暗卫也通过这些人的动静,将各大势力的大部分渠道给侦查了个一清二楚。虽然露出来的未必就是真正的隐秘渠道,可是用处毕竟是有的。

“主公,北疆议会已经试行了一年有余,如今天下正看着主公与雒阳。不知主公如何决断?”荀彧身为丞相以下的文官之首,由他开口最为合适。

“哦?他那五省二十四府的官员都已经完全到任了吗?”曹操放下笔,抬起头。

“北疆议会上报情况如下:贾逵就任朔方省刺史,田畴为关东省刺史,王凌就任西河省刺史,这三地皆是汉胡杂居之处,由这三位允文允武而又手段高超者就任刺史,自然是没有问题。如今就待丞相最终批准了。”荀彧拿出北疆议会的表章。

曹操接过那份表章,却并没有打开。他说道:“北疆选人倒是不差,不过田畴本就是右北平人,王凌也是并州太原人,只有贾逵出身河东,这是否有违文远一贯支持的《三互法》?”

《三互法》在汉末并没有成为众人遵守的法令,而且因为此项法令出自汉灵帝与党人之争,士人也并不支持。除了张辽明确表态支持之外,其余人等皆是沉默不语。然而就连张辽也不能完全遵守,征北将军的管辖范围便也将并州包括在内,这也是国家尚未统一时的无奈之处。但是北疆议会如此推举官员,确实与张辽的一贯主张不符。

“文远有言:《三互法》乃是良法,但有其局限。若任免不在地方而在中央,《三互法》当严格执行。但地方议会有推举、弹劾官员的权利,虽然没有任免权,还需要中央认可批准,但是地方议会确实对官员有了监督权。官员若是贪腐,必然触及身为地方势力的议员利益,议员岂肯罢休?若是相互勾结……呵呵,议员也不是终身任职的,何况民间声望、士林舆论也会影响到议会的连任。这就是文远不再坚持《三互法》的缘故。”荀彧解释道。

“还有一点。”郭嘉接过话题说道:“文远曾言,若是地方对官员有了监督权甚至任免权,越是家乡人,便会越在乎自己的名声。否则家乡人指责起来,只要不是丧心病狂之人,都会感到羞愧难当。若是真有人欲丧心病狂?自然有议会启动紧急罢免动议。”

“周全!确实周全啊!”荀攸赞道:“如此一来,官员唯恐名声受损,官位不保,自然不愿行差踏错。即便有那不思进取者,也最多耽误地方上几年发展,却不至于闹出大乱子。”

“别再说了,你们如此说,怎么听都像是在夸奖文远那小子。若是被他知道,准保得意洋洋!”程昱“愤愤”的说。

“呵呵!”曹操不置可否的笑了笑,说道:“北疆议会这一年多运行的确实不错,不过诸位对于在其余各地实施以及中央议会组建是否有把握?还有北疆议会是以征北将军管辖范围为主,那其余的地方议会是否也该以其余四征将军的管辖范围为主呢?”

“丞相明鉴,北疆并非只有一个议会,各县有县议会,各府有府议会,各省又有省议会。这些议会成员比例固定,只有定居当地的商业百工、士族、世家和地方皇族、定居胡人能够参与。而北疆议会事实上也依旧是一个临时机构,成员除士族、世家和地方皇族之外,还有胡人、百业代表、军方代表、商会代表,根本就是一个大杂烩。文远在一年前就说过,只要县、府、省三级议会能够建立并稳定的运行下去,所谓的北疆议会随时可以撤销。”陈群最欣赏张辽的就是他的不贪恋权势,如今的陈群对张辽早已经没有了早年的嫉妒和提防,若不是张辽长期留驻北方,陈群也无法北上,陈群甚至有与张辽高谈阔论,抵足而眠的想法。

“其实我等更应该看看张征北最终定下的北疆议会的议员比例。”华歆接着说道:“士族、商贾、世家与地方皇族各占两成,剩余四成则被百工、胡人、军方和寒门士人占有。同时提防公学还拥有对议会的监督权利,每次议会要召开会议商议事情并作出决议之前,都必须有大到额定监督人数的列席士人参与,而且这些士人必须是寒门士子和公学中的博士、学子。如此一来,以清流监督,各方协商妥协。即便是清流有些不谙世事,最多三成的比例,也不会影响最终决议。而只要程序合法,列席监督人员也不能随意提起不信任的动议。这样一来,就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北疆的稳定。”

“孤早就说过,文员此人才华出众,当世几无人能及。这番设计与其说是所谓的北疆议会筹备小组的集体智慧,孤更相信是文远自己的智慧体现。然而正是如此,却更显出文远的高风亮节,不是每个人都希望给自己的头上加上如此众多的掣肘的。至少孤就不那么心甘情愿!与文远相比,孤自愧不如也!”曹操感叹地说道。

“主公不必如此自谦,文远素来有些自傲、狂妄,但是论及这些,他也不敢将自己无限拔高,总是以康成公及历代先贤为自己的老师。他曾言:吾今日之能非吾天生而知之,实乃有前人遗泽。世人夸赞吾目光高远,却不知吾不过是站在历代先贤那高大的肩膀,所谓登高望远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