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页

这句话张辽不知道究竟是谁先说出来的,但是这句话却实实在在的描述了曹昂婚礼的本质。和九年前张辽的那场婚礼相比,这次曹昂大婚更像是一场借婚礼为名举行的一场交易会。除了借口和交易内容之外,和后世的那些歌交易会倒也没有太大的区别。

对此,曹昂本人很是无奈,但也只能默默忍受。因为他不但是曹操的儿子,还是曹操的长子。如果没有意外,曹操的一切都将由他继承,如今的所作所为,说穿了将来也都是他的。可是曹昂毕竟还没有达到曹操等人的心里修为,更没有张辽两世为人,见多识广的经历,张辽还是能够从他偶尔闪现出的落寞的眼神中看出他的不甘。

张辽心里清楚,当一个官员达到他如今的地位之后,低调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所以在雒阳张辽就开始了对外的低调。自然,对于曹昂目前的心态,张辽也不会过问。而且那毕竟是曹操的儿子,不是现在随便什么人都能够教训的。倒是曹清至今还是百无禁忌,可谁让她是曹家小妹,曹昂的亲姑姑呢。由此可见,张辽现在是越来越谨慎。毕竟面对着一个因为不断的胜利而日渐骄傲,日渐自负的老大,张辽可不像“重蹈”那个自作聪明的杨修的覆辙。

在对待曹昂的态度上,张辽可是从一开始就是采用一种平等的态度。那时候的曹昂还是个什么成绩都没有的少年,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鼓励和认可,曹操他们没有做到,但了解后世教育学的张辽却注意到了。这也使得曹昂和张辽的关系亦师亦友,交好曹家两代人,张辽本人的前程是不用担心了。

虽然张辽选择了低调,但正常的来往并没有受到影响。在曹昂婚礼前的数日内,张辽的生活就是在诸侯的使者拜访和同僚之间的互动中度过的,张辽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可以故作低调,过犹不及也是张辽时刻注意的。

在接见了好几拨客人之后,张辽也对此时其他诸侯的心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便是曹操抽空将张辽、郭嘉等心腹召集到一起,会商这些诸侯的问题。

众人围坐在一起,曹操让荀攸给在座的如张辽等从外地赶回来的将军们讲述着那些诸侯使者的事情,接着就是贾诩将从各地汇总的情报也一一告知。

结合着二人的话,张辽在将他分析的情况进行总结,他得出了这样一些结论。

韩遂要的是地位和荣华,年事已高的他已经没有了进取心,只要曹操能保证他的安全和家族的权势,凉州将在一定时候归入曹操治下。

刘备、刘表、孙权这三个南方诸侯则再次发生内乱。

虽然曹军对刘备、孙权联手算计没有出动大军报复,但陆逊的水军还是时不时的在长江上给属于刘备和孙权的船只找麻烦。在这段时间内,长江下游沿江除了百姓的渔船外,无论是商船还是战船统统断航。不过水军的举动也让陆家在吴郡的地位变得尴尬起来,但是却也不会让陆家陷入危机,毕竟一家人效力于敌对的两家诸侯实属正常。而刘备在将精力转向南方时虽然从山越族获得人口补充,但也同样将兵力陷入了其中。张飞、关羽在带兵南下后又在会稽郡南边和交州的士家军队发生冲突。这一切都让刘备无力北顾,他必须获得曹操的谅解,将精力全部投入南方。

而孙权虽然没有和士家交恶,但东西两侧有两家刘姓诸侯也让雄心壮志的孙权心中不安。刘备和士家的交恶很难说没有孙权的影子,至少郭嘉和贾诩就没有否定这种可能,也让孙权的东面暂时没有了危险。可是他的西面就是实力强大的刘表,虽然荆州军不是曹军的对手,也根本不敢进攻只有两万多人的宛城,可是他们却根本不畏惧孙权军。孙权的父亲,江东猛虎孙坚可是死在荆州军手中的。孙权现在也是要获得北方曹操的谅解,他已经将眼睛盯上了江夏郡的黄祖。

而荆州刘表也不甘示弱,不敢北上并不表示他也不敢东进,孙权军和曹操军的实力可不在一条线上。数年来宛城和新野虽然始终处于对持状态,但是一贯的平静至少清楚地告诉荆州众人,曹操在北方彻底抵定之前是不会轻易南下的。当然,前提是没有人刻意去招惹曹操。在孙权、刘备准备联手进攻曹操时荆州也想从中搞些好处,但他们的目标并非宛城,也非豫州,而是豫章郡或庐江郡。可是曹军却没有如荆州所愿与孙权、刘备大打出手,而是在战事将起前派人掐断了孙权、刘备的心思。这让荆州很是不爽,因为他们准备了很久,却不能发泄出来。这也埋下了现在两家隐约的战火。

倒是刘璋和张鲁两家对外均没有意图,他们的眼睛依旧留在了蜀地。张鲁现在只要汉中在手就没有要求了,他的毕生心愿便是将五斗米道发扬光大。而刘璋则由于有了张鲁作为北方屏障,他更多的是在巩固自己的权势,蜀中内部的权利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当地势力节节败退,虽然不至于被一扫而空,却已经不复昔日光彩。他们两家也清楚,曹操一日不根除西北韩遂,便一日不回对他们造成实质性威胁,所以他们笃定的很啊!

从以上的情况综合来看,这些诸侯在今年,乃至此后的数年内都不会给曹军带来什么太大的麻烦。在曹军北方尚有强大的异族胡人时,他们会趁曹军全力北上时巩固自身的实力。这就是说,曹军如今除了北方的强敌和内部的反对势力之外,基本上可以不用担心那些诸侯捣乱了,最多就是在实际的军事控制线上发生些小规模的冲突。

对于历史上建安八年发生的事情张辽也不是么清楚,毕竟他前世只是个历史爱好者而不是精研汉末三国史的学者。他并不知道历史上那些诸侯此时会如何选择,但前世的学问和这么多年的经历却让他能够从种种蛛丝马迹中分析出来大致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