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页

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一下商业对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我和朋友们一样对鸦片战争的失败很愤慨,要是有机会的话,不妨再来一本架空,打到英伦三岛去。

土地可以兼并的话,就要给老百姓找到门路,让他们能有生活来源。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就业问题。在古代,由于农民没有田地可种,只好到地主家去打短工,接受少得可怜的工钱。要是有新的出路,那么没有土地的农民就不会去地主家打短工,挣那点少得连养家糊口都不够的工钱了。

李隽接着解释道:“你们也知道,我们现在已经出现了人力不足,军队要装备,需要人手,军队要扩大,也需要人力,要是把老百姓束缚在土地上,我们需要的装备哪里来?谁来制造,我们的兵员哪里找?”

廖胜功马上就道:“皇上所言极是有理,臣有同感。臣也以为我们军队现在急需淘汰一批不适应新式战争的士卒,但是我们的人力紧张了,这事一直拖着无法进行。”

“这事,一定要解决。”李隽坚定地说:“现有的土地也就不用去动了,在谁手里就在手里,老百姓现在有出路,不用再到地主家去挣那点工钱。”

正如李隽所言,自从朝庭开始扩大军备以来,人手紧张起来,供需发生逆转,用现在的话来说工资提高了许多,老百姓可以赚到钱了,不愁找不到事做,李庭芝赞道:“这都是皇上英明,给老百姓找到了活路。”

“祥甫不要拍马屁了。”李隽玩笑似的谦逊道:“现有的土地,朝庭可以和所有者签订一个合同,承认他们的所有权,允许他们自由转让。同时,对于那些荒地,老百姓要是想种地的话,可以让他们去开垦,朝庭也要和他们签订合同,承认那是他们所有,给他们以保护。如此一来,我们既达到了发展农业的目的,又不会限制农业的发展。”

如何处理农业问题,李隽早就想好了,按照他的设想,要不了多少时间,南宋会是百业并举,老百姓不会一年到头都在土地上打转转,完全可以象现在一样,进城去“打工”。(按: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但是这个例子太敏感,我就不列举了。)

第二十一章 经济对策(下)

李隽顿了顿,接着往下说:“大宋朝需要的不仅仅是士子,富有活力的农力,很有创造力的工业,还要有活跃的商业。士农工商四业对于大宋朝来说是一行也不能少,少了哪一业对于大宋朝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我决定,改变‘重农抑末’的传统政策,实施百业并举,发展各个行业。同时,把对商人的岐视政策全部废除,大宋朝不仅不能岐视商人,还要把他们的地位提高,提高到与士农工平等的地位。一句话:在大宋朝,各个行业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哪个高哪个低的区别,有的只能是优先发展哪些行业,后发展哪些行业的问题。”

李隽这话有语惊四座的效果,自古以来商人虽然很有钱,但是他们却受到岐视。相反,农民很穷,却有比他们更高的地位。事实上,由于商人拥有大量的钱财,可以进行一些实际操作,他们的实际地位比穷光蛋的农夫更高,还高得多。

废除行业岐视,实行各业平等,把商人的地位提高,这在中国历史上不一定是开先河,至少是很少见的了。要文天祥他们这些读书出身、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人一下子接受还是很有难度,陈宜中,李庭芝,文天祥一下子惊呆了,都不知道说话了。就是廖胜功这个军人也是觉得不可理解,他虽然没有李庭芝他们读过的书多,至少也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

过了一会儿,文天祥率先表示异议,道:“皇上,臣以为提高商人的地位这有待深思。商人自古就多奸利事,是以历代对他们多有裁抑,要是朝庭把他们的地位提高了的话,这奸利之事岂不更多?”

“是呀。”陈宜中马上表示对文天祥的支持,道:“皇上,臣也以为提高商人的地位万万不可。正是履善所言,要是把商人的地位提高了,他们就更加无法无天了,难以掌控。”

对于他们的反应,李隽是非常理解,看着李庭芝不说话,想看看这位务实的政治家的反应,果然不出他所料,李庭芝这位务实的政治家自有一篇言说,想了一会,道:“皇上,臣觉得履善所言固然有道理,但是皇上所言也是高瞻远瞩。商人固然有许多奸利事,仗着有钱财往往交结官府,败坏吏治,横行不法,一想起来就让人痛恨。可是仔细想想,历代都在裁抑他们,却是越是裁抑越是难以抑制,究其原因,臣以为还是少不得。要是没有了商人,就不能实行贩有市无,不能把彼地的货物贩到此地,老百姓也就不能互通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