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汉国立储向来是立长立贤,如果长者无能自然可以立贤者。史侯和董侯都年幼,不懂世事,我们不能因为史侯顽劣就认为他没有王者威仪,从目前来说,两人皆可继承大统。但这立储之事本是国之大事,要陛下与众臣和议方可,但今天呢?陛下为什么不和众臣和议?陛下为什么不立太子?都是因为有大将军。”
“立史侯则董侯危亦,立董侯则大将军危亦,这才是陛下坚决要立董侯为太子的原因啦。”卢植小声叹道,“陛下宁愿杀掉大将军,也不愿意把太后、董侯和自己的宗室性命交给大将军。前车之鉴比比皆是,陛下怎会重蹈覆辙?”
皇甫嵩紧皱双眉,低声说道:“立董侯为太子,虽无大将军之祸,却有奸阉之害,两相权衡,当然要取前者,但陛下却取后者,实乃下策。”他看了一眼卢植,问道,“这与刘大人离京有关系?”
“对,刘虞不在朝,宗室势力立减,陛下就要倚仗中官。如今老中官势弱,小中官渐起,正是铲除良机。”卢植冷笑道,“两虎相争,非死即伤,到时……”
皇甫嵩略有所悟,“一箭双雕?”
卢植点点头,压低声音说道:“义真,此事你明白就行。若想两虎相争,必要重饵,这个重饵……”
皇甫嵩猛然醒悟,骇然惊呼:“子干,这是玩火自焚。”
第七章 山雨欲来 第七节
公元187年7月。
※※※
张燕站在晋水河边,望着浮桥上来往的人流,沉默不语。
张举和张纯两人在幽州起事后,一个称帝一个称王,还建了大燕的国号,这是张燕所始料不及的。张举做了大燕国的皇帝后,一连下了几道诏书给张燕,还封他做大燕国的将军。张燕很生气,没有接受,也没有回信。他觉得安定帅张纯已经变了,他不再是黄巾军的安定帅,而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安定王了。
张纯是大贤良师张角的八大弟子之一,很久以前就隐藏在朝中为官,给黄巾军通风报信,后来做了地方郡守之后又给黄巾军提供钱粮支持,安定帅的大名在黄巾军上层一直都很神秘,地位超然。去年,张纯从洛阳回幽州时,到太行山见过张燕一次。当时张纯已经决定在幽州举兵起事,再兴太平大业,他希望能够得到张燕和太行山其他黄巾首领的帮助。张燕当然满口答应。然而,张纯到底要怎么干,张燕却一无所知。
去年底,大知堂的襄楷大师和冀州刺史王芬准备趁天子回乡祭祖之际,劫持天子,重建大汉。他派人来找张燕,希望能和黄巾军联手,共襄大举。张燕觉得襄楷的计策可行,而且襄楷和他的大知堂一直和太平道关系密切,结盟相助也是义不容辞的事。但张燕当心襄楷的谋划会破坏张纯在幽州的起事准备,所以特意派人告诉了张纯。
不久,渔阳大儒张举带着张纯的书信赶到了太行山。张举向张燕详细说明了张纯的起兵计划。他说冀州的事,襄楷也找了张纯,张纯也答应了,一定鼎力相助,但张纯有张纯的想法。张纯认为,襄楷劫持天子后,再立刘氏宗室为新皇帝,根本就是自寻死路,将来免不了败亡的命运。张燕当时也没多想,只是对张纯借助乌丸人的力量起兵提出了异议。张举好象不愿意多解释,只是说在幽州起事和在冀州起事不一样,必须要联合外族,否则容易遭到外族的攻击,陷入官军和外族的两面夹击之中。
襄楷和王芬的机谋因为豹子的出现而功亏一篑。王芬事泄自杀。襄楷和大知堂的弟子被官府追缉,无处藏身,只好逃到了太行山。张燕本来以为这件事会迫使张纯推迟起事时间,但没想到张纯随后就派人送来了密信。张纯告诉他一切准备妥当,只待官军和鲜卑人在西疆杀得难分难解之际就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