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页

“公爵,我并不是敌视君主制。就像中华帝国这样的君主制国家同样存在着民主。而英国的共和政府这十年来的所作所为也很难称得上是民主。在我看来采用何种制度对于现在的英国来说并不重要。一部兼顾各方利益的宪法,比一个君王或是一个执政更能给英国以和平与稳定。”玻意尔感触颇深地说道。在中华朝生活了七八年的他而今已是一个铁杆的立宪派。因此他既不会感激涕淋于王恩浩荡,亦不会为自由民主忍受共和政府的独裁。

“立宪?”约克公爵脑中很快就闪出了前些日子与中华女皇会面时的情景。那时对方也曾提到过立宪。想到这里他不置可否地摇了摇头道:“博士,您是英国人,应该知道在英国立宪有多么困难。就算是克伦威尔到死也不是没有颁布出一部成文的宪法。”

“公爵,正如您所言。英国没有成文的宪法,但我们有宪法的传统。虽然不成文但却已经沿用了数个世纪。现在立宪的瓶颈在于宗教与王权。英格兰的人民信奉新教,可王室却是忠诚的天主教徒。不过我并不认为这是不可逾越的问题。中华的女皇是无神论者,但她的臣民不仅有道教徒、佛教徒,还有穆斯林、基督徒。伊丽莎白女王在世时英国的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也能和平共处。君王尊重传统,尊重信仰,尊重人民的意愿,才能得到臣民的拥护。”玻意尔语重心长地说道。他已经能猜到英国的共和政府时日无长,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在望。虽然没有回去的打算,但玻意尔还是希望英王能向中华帝国看齐在立宪的基础上实行开明专制。

玻意尔的这番话也确实让约克公爵感触颇深。但他却并不能在此作下什么保证。因为他的哥哥查理一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要其在宗教上像伊丽莎白女王那样开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他当下就把话题一转道:“能建立想中华帝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是每一个君王的梦想。但老实说我们对这个东方强国了解的并不多。昨天我在殖民司官员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国人的都城。看样子中国的商人拥有很高的地位。香江商会的势力在中国的影响力更是远甚于东印度公司对英国的影响。”

眼见约克公爵把话题转到了中国身上,玻意尔也不再对英国的情况再多加点评。而是满怀善意地提醒道:“公爵,您的观察确实透彻。不过您要是认为中华帝国同英国一样是由商业寡头们把持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中华帝国与欧洲大陆的那些个王朝一样存有两股左右政局的势力。其一就是像香江商会这样的商业寡头势力,其二则是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也就是文官集团。这些士大夫是中国的civis。不同的是他们的权利不是出自他们的血统,而是来自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这些士大夫控制这片土地已经长达千年了。可以说比欧洲任何一个贵族的家谱都要长久。”

“那女皇倾向于哪儿一边呢?”听完解释的约克公爵单刀直入地追问道。

“就目前来看女皇扶持商人,但同时也尊重士大夫阶层。双方现在达成了一种极其微妙的平衡。商业寡头影响着帝国的国会。士大夫阶层把持着帝国的内阁。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中华朝的商业寡头与士大夫阶层本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双方在政治上还演化出了复兴党和东林党两大政党。不过至今为止复兴党一直占据着执政党的位置,而东林党则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所以英国如果只是单纯想同中华帝国进行商业上的往来,那像荷兰人那样同香江商会之类的商业寡头保持密切关系就足够了。但如果英国想要在政治或军事上与中华帝国有进一步的合作,那就绝对不能忽视帝国的士大夫阶层。”玻意尔表情肃然地提醒道。虽然身处科学院,但这些年来玻意尔也没少研究中华帝国的政治。事实上在欧洲学者的眼中中华帝国本身就是一个浑身上下都值得研究的范本。

“哦,两大政党。是中国的托利和辉格吗?”约克公爵听罢打趣地问道。

“这世上又有哪儿一个国家的政坛是铁板一块的呢?”玻意尔相视一笑道:“只不过中华帝国相比欧洲的国家更能处理好内部的分歧罢了。我们正在遭遇一个传统、宗教、权利都遭受颠覆的时代。谁能在暴风雨中坚持下来,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听到这里约克公爵低头思略了半晌之后,突然抬起头问道:“那博士认为中华帝国的舰队与英国舰队作战会有怎样的结果?”

没想到对方会突然问自己这个问题的玻意尔先是楞了一下,随即苦笑了一下说道:“公爵,打仗我是一个外行。所以战争究竟会进行到什么程度我也无法进行预测。但我知道无论战局如何发展,最终的赢家都会是中华帝国。”

约克公爵当然明白玻意尔所说的赢家并不是指军事上的赢家。而同时约克公爵亦希望英国能成为这场战争的赢家。只不过这里的英国不是英格兰共和国而是斯图亚特王朝。

第298节 驾龙舰施琅抵安曼 勤胡王华侨受封赏

无论约克公爵心里抱着什么样的打算,中英两国在印度洋上的一战从任何角度来看都已成满弓之势不得不发了。弘武十二年(西历1661年)三月,刚刚升任帝国海军上将的施琅率领着由33艘战列舰、20艘巡航舰、15艘护卫舰队,以及运输船和勤务舰共200余艘船只组成的印度洋舰队浩浩荡荡地一路南下印度洋。其中施琅本人指挥包括有17艘战列舰、11艘巡航舰及8艘护航舰组成的第一舰队。另由海军少将项鹰指挥由剩余战舰组成的第二分舰队。

咸腥的海风把白色的风帆吹得鼓鼓的,碧空之下施琅的旗舰“敖顺”号就像一柄锋利的剑在蓝宝石一般的印度洋上留下了一道雪白的划痕。平倭国、征朝鲜,去年一年的战绩让施琅离元帅的宝座仅剩下了一步之遥。不过他本人对在太平洋上的那几场胜利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在这位帝国上将看来真正能体现一个海军将领武勋的地方是印度洋。惟有同英国海军这样的劲敌交锋过才不负于堂堂帝国上将的头衔。想到这里施琅的心中不由地燃起了熊熊的斗志。这样感觉让他一下子仿佛又年轻了十岁。

是的,相比“年轻”的帝国海军,施琅也算得上是一员老将了。作为战绩仅次于现任海军元帅李海的海军二号人物,施琅隐约觉得自己呆在海上的日子不会太长了。甚至这一次的印度洋之战极可能是他的收关之战。因此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施琅都十分重视与英奥联军的这次交锋。当然他本人亦对自己的舰队充满了信心。这次他总共从本土带来了68艘战舰,再加上郑森的舰队的8艘战舰。中华军这次在印度洋的战舰总数达到了76艘,火炮共计4600余门。这不仅创下了中华朝的历史之最。更是与对手英奥联军不分伯仲。因为英国舰队虽装备大量火炮但其本身的数量却并不多,仅为17艘战列舰、8艘巡航、12艘护航舰,并分为两支舰队。而奥斯曼的舰队数量虽多,但每艘战舰所配置的火炮却并不多。平均下每艘战舰仅20~30门炮,而其主力战舰也不过40~50门火炮的规格。这与中、英两国动辄七、八十,甚至一百多门火炮的主力战舰可谓是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