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页

相比的黄宗羲的窘困,一旁的陈家明倒是始终显得镇定自若。因为他十分清楚《劳工法》与《济贫法》出现的深刻背景。此刻眼见女皇一条又一条地挑着这两份草案的刺,陈家明觉得自己有必要向女皇说明一下真实情况。好让女皇理解众人这么做的情不得以。想到这儿,陈家明跟着便上前向孙露进言道:“陛下,臣虽非内阁阁臣。本无资格谈论此事。不过臣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哦?陈卿家你对此也有什么想法吗?”孙露回头反问道。

“回陛下,臣只是有一些现实的情况想要向陛下您说明。”陈家明恭敬地拱手道。

“没关系尽管说出来就是。”孙露微笑着点头道。

“陛下,那臣就直言了。”陈家明清了清嗓子道:“刚才罗尚书说而今各地工厂众多竞争强烈。其实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现象,罗尚书并没有提及,那就是现在不少地区的工厂越来越难招募到工人了。”

“难招工人?”孙露听罢努了努嘴道:“我朝人口众多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回陛下,我朝人口众多确实不假。但现在愿意去工厂工作的百姓却有减少的趋势。”陈家明说到这儿顿了顿道:“其实这道理也并不难理解。工厂能使一两个工厂主大发其财,但工人不过是得到或多或少的报酬的短工,他们丝毫分享不到工厂主得到的好处。而那些在农村小作坊或自家院落里做写手艺活的百姓,虽谈不上发财致富,却能过着优裕的生活。在明白了这点后一些当初进入城市做工的百姓便开始逐渐会乡下继续过男耕女织的生活。城内的一些工厂自然也就出现了‘工荒’问题。”

第234节 为劳力君臣齐谋策 发国债香江印债券

听完陈家明的叙述孙露当场就陷入了沉思,前一刻她还在为中华朝可能出现的工业劳动力过于密集而感到担忧。后一刻陈家明却向她描述了一个工业劳动力紧缺的现状。孙露知道自己的忧虑源自后世的经验之谈,而陈家明的叙述则是赤裸裸的现实。

一方面是工厂主、地主血腥的压榨致使百姓选择逃离城市工厂、回到乡村田间恢复原有的小农生产模式。另一方面则是工业劳动人口的锐减让帝国的工厂主、地主更为变本加厉的采取各种卑鄙残忍的手段迫使百姓“自愿”地出卖自己。眼前的“最高工资限度”和《济贫法》不过是中华新兴的资本家们将其剥削手段合法化的首次尝试而已。

然而这个看似恶性循环的过程,在历史上却是之后数个世纪内人类历史的真实写照。直到大工业时代降临,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通过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最终,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最终外壳爆炸,金融危机、世界大战等等一系列灾难也随之一并涌了出来。

而对于孙露来说她和中华帝国此刻不过是刚刚站在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门槛之前。虽然明知往前跨一步就是那血腥而又肮脏的深潭,但孙露还是不得不带领自己的祖国往下跳。因为她心里十分清楚,就算现在拒绝资本化,日后还是会被历史的大潮卷入资本的深潭之中。而到那个时候沉浮就由不得中华自己做主了。正如在封建时代的幼年期,逃跑的奴隶中谁成为主人,谁成为仆人的问题,多半取决于他们逃出来的日期的先后。在资本主义时代的幼年时期,谁成为剥削者,谁成为被剥削者,大致也取决于进入资本深潭的前后。对于了解历史进程的孙露来说,此刻她所能做的也只是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认识,来为中华帝国减缓由原始积累所带来的痛楚罢了。

就在孙露沉思之际,坐在她身旁的杨禹轩倒也跟着一起开动起了脑筋。却见他侧着小脑袋想了一想之后,忽然打破了沉寂道:“哎呀,要是有父亲书里写的那些神气的机器就好了。只要几个工人操纵一下,机器就会自己织布、自己打铁、甚至自己割麦子。那该有多好啊。”

小皇子的一席话语让在场的三位臣子听罢都不由自主的宛然一笑起来。在他们看来杨禹轩的话语未免孩子气了些。这天下间哪儿会有什么自己织布、自己割麦子的机器。又不是《三国志》里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想来小皇子在这方面倒是继承了他父亲那好奇思妙想的习惯。然而出乎众臣意料的是,女皇在听完皇子那略现稚气的建议后,非但没有责怪于他,反倒是十分认真的点头道:“轩儿,你说的没错。等有了这些神奇的机器,今天困扰大家的许多问题都会随之迎刃而解。只不过我们目前还无法造出那些机器。这还需要更多像你父亲那样的科学家努力研究才行。”

“是啊,殿下。这造机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就拿那蒸汽机来说吧。我朝自立国之初起便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科学院也出过不少样机,可直至今日也没有哪儿一台机器能真正放到场子里干活。由此可见,用机器代替劳工的想法虽好,但却难以解决我朝工业的燃眉之急。”黄宗羲赶忙附和道。

耳听黄宗羲提起了蒸汽机,孙露也不禁在心中暗自叹了口气。在来到这个时代之初,她从未想到过制造蒸汽机竟然会是这么一件困难的事。光有理论,光有创意,并不足以制造出真正能投入实际生产的蒸汽机。冶炼技术、机械加工工艺等等之类的技术瓶颈无不阻碍着蒸汽机的制造研究。面对如此现实,孙露也不得不承认与其说是蒸汽机让一个国家进入大工业时代,不如说蒸汽机被造出的本身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工业革命的技术水准。而对于在科学技术上领先世界的中华朝来说,想要引进别人现成研究好的成果已经是不大可能的事了。日后的机械研究多半还是得靠中国人自己的努力。正如黄宗羲所言蒸汽机是解不了燃眉之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