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顼意动。

郑朗又立即前来扑灭。

王安石说得似乎有道理,反正老百姓一心想做和尚,阻也阻止不了,不如索性换几个钱,还不是少钱,仅是河北执行一下,能在荒年活人十五万。但真是如此?

首先第一条,和尚们太多了,已成了宋朝沉重负担之一。寺院侵地兼并,是宋朝一大时弊。从他们身上敛一些财问题似乎不大,关健是朝廷敛财敛到度牒上,上有所好,下有所投,下面官吏会怎么做?

其次对真和尚郑朗是持欢迎意见的,但有几个真和尚,多是好吃懒做之辈,或者是因为生活无奈,或者是罪犯,隐匿于寺院,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敛财手段不亚于那些大户人家。今天投资了度牒,明天会加倍敛向百姓。宗教带头的不是宣扬教化,而是宣扬的如何敛财,要这个宗教还有什么作用?

三是王道,郑朗与大程想法未必一致,大程说的乃是存天理,灭人欲,但灭的是何种人的人欲?穷困百姓!一种落后的变相愚民政策。但这个王道说得不假的,国家治理百姓终以王道为主,也就是正道为主,能说得过去的治理政策,为了敛财敛到度牒头上,何有正道,何有王道?要么对寺院的侵害进行一些掣肘政策,要么就放开,千万不能用它来敛财。

关健是这些人都是出于好心。

比如王广廉就活活累死在官职上。

对于这些人,想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特别地困难。

为了解劝,让郑朗苦逼了。

再三的压制,终于使危机减小。

随后西北战事爆发,有人弹劾富弼。确实富弼经常生病,呆在西府担任首相,过了。包括范纯仁也曾因此上过书,委婉地劝说富弼卸职,以免耽搁国事。

王安石便推荐陈升之担任西府首相。

陈旭是有本事,可这个人乃是一个小号版吕惠卿,原先勾结内侍,以求上位。随后附投韩琦,韩琦下去,附投王安石。再往下发展,史书记载陈旭幡然醒悟,实际是背叛了王安石。

但有的话郑朗也不大好说。

赵顼问郑朗,郑朗只能死活保住富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