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页

相较第一步举措而言,第二步举措则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那就是通过宣传等多种手段,消除民族间的歧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赵抗一直在尽力淡化以血缘作为判断依据的汉族概念,而不断突出强调以文化作为判断依据的汉人概念,使之取代汉族成为新的主体民族判定,这无疑将大大增强其他民族的向心力。因为血缘是改不了的,而文化则可以学习,他们便有了融入大家庭的可能。尽管如此,赵抗却毫不犹豫地否决了某位大臣提出的优待“蛮夷”的提案,这又是为什么呢?

“给少数民族以优待,其实等于在变相地说他们不如汉人,这种歧视性的优待,和嗟来之食有什么区别?”赵抗驳斥道,“当然,他们由于本身的经济文化比汉人落后不少,适当地扶持是必要的,但却不是你们所说的那种方法。”

赵抗提出了按地区来进行政策倾斜的方针,这样一来既支持了那些生活困窘、文化落后的那部分非汉人族群,又避免令其产生受歧视的屈辱感。而且这样一来,就无需对那些居住在台湾等发达地区的异族人进行没有必要的补贴,而赵抗同时将其中的佼佼者作为榜样大肆宣传,没过几年,赵国的少数民族就纷纷以取消优待和政策倾斜为荣,而赵国的民族矛盾也得到了进一步地缓解。

有几个大臣(有汉人也有其他民族)还提出,鉴于赵国境内语言众多,其中有些民族语言的语法与汉语差别极大,学起汉字来很不方便,不如为其设计一套适用的文字,以利于发展他们的文化教育事业。

赵抗听到后立刻气不打一处来,这文字语言是产生民族认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人家没有文字不是正好方便汉人同化吗?你却还要不断提醒他“你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你不是汉人!”这不是愚蠢是什么?没过多久,赵抗就寻了些由头将那几个蠢货调到整理资料的岗位去,这个位置对那些书呆子算是比较适合吧。已经去过多个国家的赵抗心里很明白,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主体民族人口越多、实力越强,民族数量越少,国家政权就越稳定,民族矛盾就越小。

除此之外,赵抗当初在玄武宫时就意识到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民族聚居可以有效地对抗同化。于是,赵抗在要求汉人移民外国必须扎堆居住的同时,却严禁境内的其他民族以超过村级的规模聚居,在城市里更是连某族一条街都不允许出现。这一政策虽然有些不近人情,却从根本上遏制了大规模民族仇杀的可能,因为汉人是天下最能包容的民族,除非是五胡乱华时那种被逼急了的情况,是绝不会主动挑衅的。而且这个政策也有利于民族同化,二十年后赵国的汉人比例甚至超过了本土,其效果可见一斑。

要执行这样严格的政策规定,原来那种各地充分自治的松散管理模式肯定是不适用了,所以赵抗不得不压下个人的厌恶,推出了赵国的第一份户籍制度。尽管地方自治仍被保留,居民自由迁徙的权利也是一样,但是现在每个国民家庭都必须领一份户籍证明,不然搬到异地就将被作为逃奴处理。虽然这一制度部分妨碍了居民的个人自由,但却大大提高了地方官府的管理效率,并从根本上增加了商人逃税的难度,使得赵国财政收入大增。

说起来,赵国当初确定财政收入主要取自于商业,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现在赵抗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政策的妙处,当财政压力增大不得不盘剥商人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商人必然会想办法将损失转嫁到农民和手工业者身上,看上去似乎和通常的政策并无差别。可事实上,这样一来,工农的怨恨便从真正的罪魁祸首官府转移到了商人身上,他们只会骂“奸商”而不会骂“苛政”。商人本身力量有限,只要没有工农的支持是翻不了天的,而只要不出现民变将已有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再大的难关国家也能撑过去,千年帝国自然也不再是梦想……

第四百四十二章 思潮

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日益加剧,各种纠纷也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农耕社会(纯粹的农耕社会中民风极其淳朴,犯罪率非常低,从刘邦约法三章便能稳定关中这件事就看得出来,而商业社会就不同了,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海洋法系往往比大陆法系更健全的原因之一)中由地方官吏代管执法的方式已经变得不切实际,所以赵抗采纳当初陆仁留下的意见,在各级地方增设法官一职。各地法官接到起诉后,有权对同级地方官吏进行审查,这样他们不但要负责查案、断案,还部分起到了监督地方官吏的作用。由于他们的出现,赵国大批职责不明确的官吏被迫下岗,财政负担并未明显增加。说起来这也是新建国家的好处,砸掉这么多官员的饭碗都只要赵抗一句话,要是在南宋想这么搞,就算皇帝也得下台。

陆仁相对来说更加推崇海洋法系的模式,可是由于没专门学过法律的他也不知道细节,所以赵抗最后还是选择了以条文法为主、判例法为辅的策略。更成熟的法律体系还是等到多年以后,从西方已经快失传里的古希腊、古罗马法律中获得启发后,才被制定出来,从而奠定了赵国的根基。

总体上来讲,赵国当之无愧是当今世上最自由开放的国度,从女官的出现就可以看得出来。随着基本教育的逐渐普及,女子无才就是德的说法很快遭到了唾弃,第一批女性人才也得以涌现出来。虽然由于筛选面还比较狭小,现在赵国也才有七个文职女官,最高的也不过是县长,但是这趋势就连傻子都看得出来。而由于对女人来说,在赵国只有当官或从军才能获得真正的婚姻自由,所以女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比男生高得多,而就业方向也更明确。所以说,如果二十年后赵国的官职大半都被女人占据,大家一点都不会奇怪。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阻止这种情形的出现,被后世称为“妇女之友”但本质上还是大男子主义者的赵抗提高了县司级官员的考核标准,尤其是强调了体力的要求,摆明了就是针对女人的。赵抗这么做固然有大男子主义作祟的成分,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认为女人不如男人理智,关键时刻一旦感情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虽然已经有了江晨星这个成功的范例,赵抗仍然限制女性进入军队任职,尤其是一线部队。而前线女兵的选人标准更是令人瞠目结舌,首先力气不能小于男兵,这一下子就将大部分想成为女兵的姑娘扫地出门了,而第二个限制条件则更是非议满天飞,赵抗要求女兵必须根本不把男女关系当回事,相好的男人越多越优先。以至于朝野到处有人讽刺说,他这是在招女兵呢,还是在招营妓啊?

早就废除营妓制度的赵抗,自然不会是这个目的,他是认为女兵一旦被俘虏,遭到各种噩运的可能性比男兵大得多,如果承受不了而导致精神崩溃的话,对其所属部队的士气将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说到底,他还是不想让女人参军,“战争让女人走开”早就成了他的口头禅,可是这又与他“人人平等”的理念冲突,最后只能想出这个半调子的处理办法。

由于赵抗的大力倡导,外加赵国的百姓不是被掳来的“顺民”就是被解放的奴隶,或者是南宋各地不服王化的刺头,赵国境内儒家的影响力始终没能大起来。正因为这样,儒家的“忠孝仁爱”之类的价值观也没能成为赵国国民的主流思想,可是如果没有核心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赵国必然会成为一盘散沙。现在赵抗还在,即使是“唯利是图”的主流价值观,赵国也一样不会出大乱子,可是他再怎么厉害,也总是会死的啊!无奈之下,赵抗不得不再次从当初陆仁留下的记录里寻找答案。陆仁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了解的各种思想自然不少,可是赵抗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其中的大部分他是看不懂的,最后将目光集中到里面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之上。不过,由于陆仁那时已经时日无多,并没有留下详细的注释,所以赵抗对两者的理解也就局限于字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