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别,徐师傅,朕可是真的对这国子监比较有兴趣的,还麻烦徐师傅给朕讲解一下这国子监往日的辉煌。”杨改革见徐光启不说国子监了,急起来了。“教育产业化”这口肥肉不吞下去,杨改革会天天犯酸水的。

“呵呵,陛下与其说是想知道这国子监‘光辉历史’,还不如说是想重开国子监,收点入监银,纳贡银吧。不知道老臣说得可对?”徐光启一语戳破了杨改革的那层遮羞布,直指话的核心。

被猜中了心思的杨改革带着一丝尴尬,笑道:“……嘿嘿嘿,徐师傅倒是好眼光,能看出朕想些什么,确实,朕在考虑这徐师傅所言,既然以前能够开国子监纳财,朕现在穷疯了,也准备抓点收入什么的,说出来,也就不怕徐师傅笑话了……”杨改革对徐光启这种人没有什么好隐瞒的,直直的就把自己心中的所想给说了出来。

徐光启本以为皇帝会因为讲面子,不愿意承认这事,却没料到皇帝敢说,敢想,还敢承认,更准备做,一时间,准备好的“教育”皇帝的说辞,说不出口,把这话憋在心里,转而考虑皇帝的话来。穷疯了?这皇帝还是弱冠的年纪,就说出穷疯了的话,唉,这国事,已经艰难到了什么程度了啊!徐光启心直往下沉,唏嘘跌宕。

“唉……臣本以为,臣对这国事之艰难有所了解,却没想这国事已比老臣所想的还艰难,陛下尚是弱冠之年,就如此……,唉……老臣就把这国子监的往事,给陛下说一说吧,至于,陛下是不是拿国子监敛财,老臣也就不再多做评论了,想这万人读书,也是我朝的盛事,只要加强教育,严加管理,想这国子监,必定可以为我朝培养更多的可用之才,也不见得是件坏事。”徐光启很快转变了思想,虽然猜破了皇帝的心思,但是,还是准备顺着皇帝的意思,敛财就敛财吧,反正也是为了国事,又不是皇帝自己荒淫无度的花费去了,也是为了天下人。这万人读书,说起来,也是培养天下更多读书人的善举,也不是什么坏事。

“好,快给朕说说。”杨改革迫不及待,这“教育产业化”,根据历史的经验,明显,是可以做大做强的一个产业,每年从里面赚点银子,也不过分。

“我朝国子监,最早可以追索到元至正二十五年,那时候,太祖置国子学,这时候的国子学,是改集庆路儒学而成,可以说是国子学的前身了……”

“到了当吴元年,太祖称帝之时,就增设这国子学祭酒,这国子学,也就成了朝廷的正式官学衙门了……”

“当时政局初定,各方面人才急需,洪武太祖建立这国子学,确实为朝廷输送了不少的人才,在当时,这科举和贡举,也就是这国子学,都被视为这正途,那时候,为内阁,为各部尚书,不少都是国子监出身,不似现在,只认科举一途……”

“太祖洪武八年,在中都凤阳也设立了一座国子学,洪武十五年,这国子学就改成国子监了,后来,这成祖永乐元年,就设立了这北京国子监,永乐十八年,改北京国子监为国子监,自此至今,这就是国子监的由来,其实,这国子监,也是沿用,古已有之,也不是我朝首创的。”

徐光启不愧是本活字典,很快就把这国子监的来历,说了出来。杨改革听得有味,对这国子监的历史有了新的了解,这对于自己搞这个“教育产业化”,可是很有帮助的,否则,日后和朝臣们争辩起来了,连这国子监的来历也说不清,肯定是不行的,这就省去了查阅大量资料,历史文献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活字典的威力所在。

“嗯,不错,徐师傅果然是博学多才,接着说,后来呢?结果如何,怎么又会增加到好几千人就学呢?这是那年的事?收费情况又如何?”

杨改革已经等不及了,很想知道这是从什么时候起,这国子监变成敛财的工具的,既然明朝历史上已经有过先例,自己只要照着做就是,那些朝臣也无话可说,这以前行,为什么到现在就不行了?难道这大明的皇权,随着时间的流逝,能打折了么?

“至于国子监后来是如何有几千人就读的?说起来,也是和朝廷的财政有莫大的关系的。到了景泰四年,国库空虚,无力赈灾,也就开了纳贡,出八百石的米于几处地方赈灾,就可以入监一人,且不限身份,这就是最早的,因为朝廷赈灾而可入监的先例……”

xxx,杨改革心中狂骂,这是那个穿越者出的主意,这种用功名换赈灾的主意,不是常常在什么穿越者的书中看到吗?这明显,是穿越者所为啊!

“至后来,因边事紧张,或赈灾无力,也就常常开纳贡,例监,也就是输银子,粮食,马匹给朝廷,换取入国子监的名额。初期,还控制的严格,一般以千人为限,纳贡,例监不过年余就停,入监也就是挂个名称,并不实地在国子监入学,但是,后来,到了成化年间,这口子就开得逐渐收不拢了,就可以在国子监入学就读了,国事一紧张,就纳贡,例监,一下子,入监就学的人就高达六七千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