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每个小队准备两个三十斤装的炸药包!”
黄亮迅速的吩咐。
“明白!”
“明白!”
魏然和赵宇晨两个队正,接到命令以后,立刻忙碌起来。他们将自己小队携带的黑色炸药,都集中起来,粗略的衡量了一下重量,就倾泻在一个干燥的布袋里,然后将布袋牢牢的捆绑好,在外面插上导火索。一个原始的黑色炸药包就做出来了。
“都督大人,你的部下在做什么?”
曹文诏有点好奇地说道。
“准备大炮仗。”
张准意味深长的回答。
曹文诏、黄得功、曹变蛟等人对望几眼,都不明白张准的意思。尽管辽东明军的装备,基本上都是以火器为主,各色火枪,还有各色大炮,一应俱全,但是,要说到对黑色火药的深切认识,他们和张准,实在是相差得太远。
明朝的武器生产和武器使用,是完全隔离的,双方基本上没有什么往来,至于消息反馈之类的,更加没有。负责生产火器的兵仗局和军器局,是典型的管杀不管埋的角色,他们生产出来的武器,质量如何,性能如何,他们自身根本不怎么关心。
使用火器的明军部队,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这些火器的。火器的质量和性能,要是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们也没有什么反馈的渠道。上头发下来什么火器,他们就只能是使用什么火器。至于研究更多的火器使用,那是别人的事情。这种严重缺乏刺激,缺乏动力的模式,导致明朝的火器发展,一直非常缓慢。
明朝火器发展最快的阶段,乃是徐光启和孙元化时期。因为这两个人都是有权力的大臣,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为部队更新部分的火器,可以让兵仗局和军器局研究更多更先进的火器。外界有什么先进的火器,他们都会积极的借鉴,然后加以仿造。这使得明军的火器,和世界的先进水平,差距还不是很大。
但是,在这两个人都去世以后,明朝的火器研究,就基本停滞了。别的大臣,根本没有徐光启和孙元化的见识,也没有这样的兴趣。民间的火器研究,好像赵士祯等人,是根本得不到别人重视的,甚至正眼都不看一眼。这样一来,明军的火器发展,和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
甚至,和鞑子相比,也日渐的落后了。皇太极登基以后,对火炮的研究和制造,是非常鼓励的。他的沈阳的南面,还专门兴建了一个铸炮工场,规模相当大。在孔有德带着大量的葡萄牙技师和大炮工匠投降鞑子以后,鞑子的铸炮水平,已经在明军之上了。事实上,目前鞑子拥有的红衣大炮数量,就要比明军多出不少。
明军内部,对火器的使用,很矛盾。他们希望利用火器打败鞑子,却又觉得火器的性能和质量,都不如人意。在某些时候,火器甚至还不如传统的刀枪剑戟好用。好像曹文诏之类的,就比较拒绝火药武器的使用。他的部队,只配备了一些虎蹲炮,火枪的配备数量是很少的,大部分的士兵,使用的还是传统的刀枪剑戟。
至于将炸药都集中起来,做成巨大的炸药包使用,他们的确不懂。甚至,他们连听都没有听过。事实上,要是他们懂得爆破技术的话,辽东军在攻城的时候,也不会如此的困难了。辽东军几次想要收复大凌河堡,都是失败在攻城下面。老实说,鞑子的箭镞,真的是非常的厉害。如果不能迅速的入城,死在城外的人,的确是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