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页

“可还是太高了呀。现在一个大学生毕业出来每个月大概能拿到70块钱。200块钱相当于大学生正常薪酬的三倍,这完全不合理呀。”

周秋萍笑容满面:“合理不合理,要看从什么角度判断。比方说,上个月《人民日报》上就说了,一个大学生每个月攒50块钱,要花费100年时间才能买得起一套两居室。再比方说,北京的肯德基招服务员,每个月也有200块钱的工资。我们要求服务员有同样的水准,没理由给钱更少。”

记者双眼冒光,感觉自己抓住了新闻点:“那就是你要跟肯德基竞争吗?打败洋快餐,振兴民族之光?”

周秋萍感觉这位记者绝对是个标题党,实在善于耸人听闻。但她还真没打败肯德基的意思,在她眼中,真正称得上肯德基竞争者的应该是麦当劳。但二者根本谈不上谁打败了谁,发展都非常好,扩张到全国,几十年后依然屹立不倒。

而这几十年时间里,无数号称要打败肯德基麦当劳的餐饮企业几乎都经历了快速扩张,然后迅速衰亡的历史。即便是从做生意人讲究吉利角度考虑,她也不会说要打败肯德基。

她笑容可掬:“香满集会为大家不逊色任何一家快餐店的服务品质和更丰富,更适合中国人的餐饮。我们希望用我们的努力,让大家都吃好,吃舒服,能够享受一流的用餐体验。”

记者还想再多挖掘下新闻爆点,但是他的通讯员发现了更值得追逐的大新闻。

快餐店要求服务员的学历为高中毕业,能够说外语,这个标准已经相当高了。结果来面试的人居然有今年的大学应届毕业生!

天哪!一家快餐店而已,又不是什么铁饭碗,怎么能够吸引天之骄子?

记者立刻激动了,赶紧冲过去采访当事人。

欧小飞听说过北京的肯德基有大三学生宁愿退学过去上班的事,对于香满集能够吸引大学生倒没那么惊讶。

对,现在大学的确包分配。学生毕业出来之后不用愁工作问题。

但这个包,同样就是大问题。

前些年,大学生群体里流行顺口溜:我是党的一块砖,东南西北任党搬,放在大厦不骄傲,搁在茅厕不悲观。

包分配这事儿是人家有什么岗位你就去干什么工作。不管工作内容和你的专业有没有关系,你是否对这方面感兴趣?你都必须得去干。

如此一来,后果是什么?用人单位怨声载道,嫌弃招来的人根本干不了活。被分配进去的大学生一肚子苦水,感觉自己被拉郎配的委屈,还不知道找谁哭去呢。

所以这些年社会上一直有呼声,要求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能双向选择。但听上去越美好的事,实行起来难度系数就越高。因为涉及到的人和事实在太多太繁杂,跟一刀切比起来,效率太低。

所以搞到现在,大学生群体里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大,对于包分配这件事,大家反而一肚子牢骚。

欧小飞认为大学生到香满集来应聘,完全正常。一个月能拿人家三个月的工资,有什么不好?只要钱够多,其他方面比方说什么干部身份之类的,都是虚的。没看到还有干部辞职下海做买卖去了吗?到手的钞票才真香。

话虽如此说,但大学生不要国家铁饭碗,跑到餐饮店当服务员,还是大新闻。

去年《新华日报》报道过河海大学教师周海江辞职回老家无锡太湖制衣针织总厂,称他是“改革开放后辞掉公职进入乡镇企业第一人”,可以说引起全国震动,众人热议纷纷。

但他不是普通地丢下铁饭碗,他爹就是那家制衣厂的负责人。《新华日报》没说出来的,是他回家相当于接班。

这跟大学生到快餐店当服务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记者一定要当事人接受采访。

那年轻姑娘便也没扭捏,实话实说:“我想留在大城市发展啊。我听说过一句话,舞台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们家没关系也没门路,就是县城普普通通的小老百姓。大学毕业分配,好单位谁都抢着要,轮也轮不到我。专业不对口的我都不知道去干嘛的单位,我跑过去了,人家嫌我,我也嫌人家,何必相看两相厌,不如我找个感兴趣的工作。我就想留在省城。”

这话够实在的。

周秋萍听了都想为她鼓掌。一个人能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愿意为之奋斗,是件很难很难的事。

起码上辈子的自己在这个年龄还过得稀里糊涂。直到进城10年,才算真正明白过来。

记者追着那姑娘问:“你这么做,你父母知道吗?他们同意吗?”

姑娘莫名其妙:“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我的人生当然我自己做主。只有我才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